杨梅是南方地区重要的特色水果之一,而东魁杨梅品种又是杨梅家族中个头最大品质最佳的优良品种,成熟期于丽水山区约为6月中下旬上市,此时,正值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所谓梅雨季节也是梅熟正恰雨季之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节气后“三时”的“时雨”。 现在气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过渡的一段阴雨天气。阴雨绵绵的天气给杨梅生产带来了太多的不利因素,首先雨水的连续“淋浴”让梅果糖度下降,特别梅果其为外果皮突起的肉柱为食用部份,果实特性为浆果型的的外果,雨水淋溶让糖度迅速下降,与未淋雨的至少可达2-3度之差;梅果在风雨的作用下,导致大量落果,甚至未至成熟就落果满地,采摘率低商品性差;另外,杨梅基地大多于山地建园而且冠形硕大,正逢雨季梅树,树干湿滑,果农上树采摘困难,每年都有因采摘而摔伤的果农,再加上风雨作用,有些年份采摘率不至1%,丰产而无法丰收; 影响杨梅产量与品质的还一重大因素,就是果实的虫害与病害,其中病害为果实的白腐病,虫害为杨梅果蝇;高湿度的雨季是杨梅熟期果实白腐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受侵染的果实肉柱破裂,果实软腐,并在里面产生许多白色霉状物,果实口味变淡且散发出腐烂的气味,被害植株30%以上果实腐烂,严重的达70%以上,梅果失去食用与商品价值;虫害也是影响品质及安全的另一重要因素,浙江有句农谚“夏至杨梅满山红,小署杨梅要出虫”中的“虫”即为果蝇幼虫,该虫严重影响果实商品性与食用安全,导致近年出现有毒杨梅的报道,对杨梅市场产生致命打击;果农们为了有好的商品性,不得不用农药防治,而农药对于外果肉的杨梅来说,残留危害比带果皮的水果更大,不使用农药,小白虫的滋生导致大量落果又影响食用商品性,农处于两难境地。该虫世代历期仅4-7天,繁殖及传播速度极快,严重的树体被害率达60%以上,是当前导致严重落果及影响品质的另一主要原因。 近年,浙江杨梅产区,如宁波、黄岩、丽水等地出现了罗幔防虫栽培,伞式避雨、直接覆膜避雨、拱棚架避雨等栽培模式,对于减少落果、提高糖度、减少病虫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简易的设施无法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与永久化利用;如罗幔栽培,以竹片或温室管材从树冠顶部中心点作放射状弯拱的方式撑起罩式骨架,再进行防虫网的覆盖,达到防虫效果,减少小白虫的滋生危害,实现熟期的免农药生产,但这种网室防护模式,虽然减少的果蝇的危害控制了虫果率,但风吹雨淋和高湿度环境还是无法规避,对于糖度的提高助益不明显,虫害造成的落果虽有降低但白腐病及风吹雨淋造成的落果同样相当严重,只解决了小白虫危害与农药安全问题,没有全方位破解上述问题。

直接覆网纱法(虽然防了果蝇危害但果实雨淋后落果率同样高,而且冠体通风差湿度升高,糖度依然无法提高)

拱式钢管支撑的简易避雨架,虽然进行覆膜与防虫处理,但该设施不抗风,强风与台风天气骨架及膜皆易受损

简易竹片支撑的罗幔杨梅,不避雨又不抗风

整片温室大棚覆盖模式,影响授粉且雨季棚内通风差湿度高,高温旱季需安装灌溉设施,并且棚内温度过高,增加了投入及管理的繁琐性

具强大抗性的单树钢构穹顶网架结构

既避雨防虫,又通风良好,实现自然授粉,同时可常年覆盖管理,减少病虫危害,实现免农药或减农药生产

实现高糖生产,并且大大提高贮运性
熟期于树冠直接覆膜的方式果农也有应用,但直接覆膜方法,膜紧贴近于树冠枝叶,影响通风增加冠内湿度与日灼发生,同时也易被风雨刮破与撕裂,与积水坠膜;管理也较为麻烦,出太阳天气还需掀膜通风,虽然糖度有所提高,但小白虫无法完全隔断杜绝。 温室大棚型避雨设施近年各地也渐渐兴起,有单株避雨防虫结合的小温室,也有成片覆盖的大温室,这种模式比前面两种类型有所改良与提升,但温室上山受地形不平,坡度大等影响,难以标准化与便捷轻巧化推广,只适合部份科研院所的试验之用;同时也存在通风不良湿度高,影响品质与贮运性,也影响花期的充分授粉,因杨梅为风媒花,在温室内难以实现自然授粉,需于温室内移植雄株或者挂花枝授粉。最为致命的影响还在于台风的侵袭。沿海地区梅雨季常伴强风或台风天气,简易的拱式大棚无法抵挡强风,设施的抗风风险较大。所以近年各地农业部门虽有偿试,同样难以普及推广。 基于上述情况,我院于2016年进行模式创新研究与改良,在综合解决避雨防虫品质提升的基础上,开发了高强度永久性的单体穹顶覆盖技术。 其技术原理如下: 1、穹顶式的抗强风骨架构建技术。传统长距的竹片与钢管管材,受风后易弯曲变形折断,另外落地支撑形成的拱形构造,无法形成整体的张拉力,受风后极易受损变形;单体网架穹顶的创新改良在于科学的应用了几何学及物理力学的原理,构建出可抗强风与撕拉的新型力学构造;整体结构为穹顶形,利用球体结构具有空间最大化与表面积最小化的优点,达到减少迎风面与节省材料效果;再利用短程化的管材材料进行三角网架装配法,实现了局部受力的稳定性(利用三角稳定原理);曲面的三角网架穹顶构建起建类似鱼网与蜘蛛网的整体张拉力学构造,实现了一点受体整体应力的效果,让穹顶形成强大的抗压与抗形变性,至少形成9-10级的抗风性,可作为杨梅栽培的永久设施应用。 2、避雨防虫提质效果的形成,网架式穹顶钢构建成后,于顶罩处覆膜,并用卡槽绷紧薄膜固定,类似于给骨架“穿衣”;建设穹顶钢构时,一般顶及四枝离架留出至少0.5米的距离,以提进穹顶内空间的通风透光性;覆膜至中上部位形成避雨穹顶,达到树体全覆盖免雨淋的效果;穹顶钢构的中下部份直至基座贴地处全部卡覆防虫网,同样用卡槽固定绷紧防绉折,形成顶处膜避雨边围网防虫的效果;树盘底处采用园林地布或者反光膜覆盖,形成穹顶内空间无露裸露土壤与杂草的清洁环境;“穿衣”后的杨梅穹顶形成圆滑的曲面外观,遇强风时侧面中下部份有周围树体的对风力的缓冲,及防网的透风性,不会对穹顶造成强大的风阻,中上部份为曲面的膜覆穹顶,减小了风阻利于强风过境;即使顶处形成风压利用穹顶强大的抗压性,可确定强风时骨架完整无损,三角网架式的穹顶,建成后每节点的受力可达数百公斤。 3、涡旋风构建良好的通风效果有利于湿度降低及品质提升,单体穹顶的半球体结构,通过“穿衣”覆盖后,中下部份防虫网区进风,经由穹顶球体后,可以达到风的涡旋式出风效果;在穹顶涡旋风形成过程中,大大改善了树体的微气候环境,让树体枝叶果每部位接受微风,起到雨季湿度降低的效果。 4、单体穹顶结构可以实现常年避雨覆盖栽培,无需每年覆膜与换网操作,减少日常用工,同时也减少杨梅其它病虫害的危害,实现周年减农药栽培;单体的球形穹顶结构,通过覆膜后,穹顶收集的雨水回落至树冠的滴水线处(树体的吸收根系大多位于滴水线处),可以实现自然雨水灌溉,对于全覆膜的温室大棚设施,必须于熟期过后进行掀膜栽培或者进行管道式山地灌溉管理,增加了管理用工,又无法实现病虫的物理防御。 5、与温室设施大棚的避雨相比,单株穹顶模式,无需考虑授粉问题,树体具顺畅的通风条件,无需移植授粉树与挂枝授粉,可以在覆膜与围网的条件下,完成风媒花的授粉。 6、单树穹顶树盘底处全部进行覆园林地布与反光膜处理,一可以隔断地下果蝇的出土滋生,另外可以创造相对干爽的树盘土壤环境,起到制水作用,有利于糖度提高;二、覆地布及膜后,可以减少土壤水份蒸发,也有利于降低冠内空间的湿度,减少白腐病的发生;如果采用反光膜覆盖冠下树盘,还有利于改善散射光环境,提高下层与内膛果的着色度与糖度。 技术措施实施步骤: 1、图纸设计,选择地势相对平缓的树体作为改良对象,对树体的冠径与高度进行测量,在树体原有空间尺寸范围前提下,外延扩大0.5-1米作为拟建穹顶钢构的尺寸;对于坡度较大的树体,可以因地形的变化进行穹顶定制,把基座制作成一定的斜削度有利于穹顶安装的稳定。穹顶设计采用CAD建模技术,设计成相应尺寸大小的三角网架穹顶网架结构,并对网架材料进行编码标准及长度测量,整理出加工材料单。 2、材料加工,选择管径2厘米,壁厚0.15毫米的热镀锌管材,用冲压床进行按照加工单尺寸进行装配组件的冲压加工,并进行不同长度管材的号码编注,方便安装。 3、现场安装,按照图纸装配图,从树冠顶处开始往下逐层安装,采用螺栓紧固的方式装配,安装至最底层钢构后,底层钢构节点采用打锚的方式固定穹顶。 4、安装卡槽卡件及覆膜围网,于每层钢构的维线上用自攻钉安装卡槽线,选择厚10-15丝使用寿命4年的进口膜覆盖,减少常规膜每年换膜的繁琐工作;网纱选择蔬菜生产用的20-32目防虫网,膜与网全部采用卡簧进行层层绷紧卡固,尽量不形成绉折;膜与网全覆盖后留出一可以启闭的出入口即可。 5、覆地膜或园林地布,对穹顶内的树盘进行杂草清理及适当平整进行铺膜或布处理,做到穹顶内地盘范围不露土。 技术效果: 通过穹顶避雨防虫改良,树体小环境得以优化,枝叶果淋不到雨,常年保持相对干爽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实现少农药或者免农药栽培,是安全绿色生产的技术保障;通过避雨防虫,小白虫(果蝇)与白腐病有效控制,可以让梅果糖度提高2-3度以上;通过避雨防虫改良,落果少,采摘率可提高80-90%以上,而且果实商品性好贮运性能提高;创造干爽的树体环境,既使遇雨也方便果农采摘,而且可以利用穹顶的承重性,便利攀爬采摘,减少采梅摔伤事件发生;另外,有了避雨防虫措施,可以实行完熟采摘,减少落果同时,可以让成熟期延后一周左右,大大增进了梅果品质,及供应淡季市场,提高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