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阳台、屋顶绿化还属于园林绿化产业中的边缘角色:市场空间狭小、社会认知度低、技术标准模糊……而今,阳台、屋顶绿化一下子站在了产业舞台的中心:北京早把2005 年列为屋顶绿化试验推广年,政府出资兴建屋顶绿化13万平方米,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上海加紧屋顶绿化立法进程;武汉、成都、重庆、广州、济南等纷纷将屋顶绿化提上日程,制定相关规则。哪里有政策倾斜,哪里就有市场。很快,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被调动起来,许多中小园林工程企业蜂拥而上,相关专利层出不穷。然而,面对越来越热的屋顶绿化市场,许多业内人士却心存隐忧,一个问号在人们心中盘旋:这股屋顶绿化热潮不会是昙花一现吧?带着疑问我们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调查。
立法是最大呼声
忧虑的存在不无道理。有人将屋顶绿化市场形象地比喻成坚硬的核桃,没有锤子,谁也别想吃到“核桃仁儿”。而那把至关重要的锤子,就是政府的立法。在日本东京,法律明确规定,凡是新建建筑物占地面积超过1000 平方米者,屋顶绿化面积必须达到20%。在德国,法律给任何新建筑的业主三种选择:第一,在其他地方新建一片与屋顶面积等同的绿地;第二,交罚款;第三,进行屋顶绿化。在这三者中间,屋顶绿化是最省钱的方案,政府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数目的补贴。国外的这种模式必将形成我们国内的一大趋势。现在,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虽然我国的家庭绿化想得到政府的补贴那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但若要增加绿地面积最终必将会发动全国人民去完成——特别是城市居民。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推出一部针对阳台、屋顶绿化制定的法律。各城市园林部门的屋顶绿化推广工作无外乎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政府出资建设,全额为屋顶绿化买单;第二,政府给予完成屋顶绿化的单位一定的奖励或补贴;第三,政府严把工程验收关,将屋顶绿化面积以一定比例折合成绿地面积,以鼓励开发商进行屋顶绿化建设。原本应该再增加一条,就是鼓励和发动广大城市居民积极改进家居绿化环境,达到标准人口居住比例。但是有关部门没有作出相关的规定,从而很多大城市的绿化面积少的可怜。空气质量离规定指标差得离谱。
由于欠缺法律制约,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错的方法在实施时显得苍白无力,有些项目刚刚触碰到开发商或业主的一点利益就寸步难行,上海一位老太太甚至以死威胁要在她屋顶上进行绿化的工作人员。正是因为没有法律护航,深圳虽早在1999 年即颁布了全国第一个屋顶绿化的政府文件——《深圳市屋顶美化绿化实施办法》,但7年下来屋顶绿化面积少得可怜;上海市拥有屋顶面积2亿多平方米,到2002 年底,申城屋顶绿化面积只有22.29 万平方米,仅利用了0.11%的屋顶进行绿化,目前绿化面积已达35万平方米,相当于把10个静安公园搬到了空中,被国外专家称为“室外空间艺术”的屋顶花园在申城日见其多。尽管4年猛增了10倍,但35万平方米屋顶绿化与2亿平方米屋顶面积相比还微乎其微。为此,上海市已考虑将屋顶绿化写入上海市绿化管理条例之中,预计最快明年可出台。所以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符合条件的屋顶进行“强制绿化”。各级政府能否转换角色,变单薄的引导、鼓励为强制实施,为推进屋顶绿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屋顶绿化事业的未来。
千万别小看一个个毫不起眼的阳台、屋顶,据介绍,国内外知名大城市也在加快屋顶绿化建设步伐,日本东京规定,新建建筑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屋顶必须有20%为绿色植物覆盖,目前东京的屋顶绿化率已达到14%;德国不少城市将楼房建成阶梯式或金字塔式,在上面建屋顶花园,远看如半壁花墙,近看又似斑斓峡谷;英国甚至把林荫道修到了屋顶;北京宣布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每年将新增屋顶绿化25万至30万平方米。只拿北京举例,目前可以进行绿化的6000万平方米屋顶蕴涵的经济效益就高达50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美国、德国等国外的屋顶绿化专业公司坐不住了,先后到我国设立办事处。这些企业都知道这样一个规律,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以重污染企业迁出城市中心为代表的拆迁治理阶段;二是以公园绿地建设为代表的绿化治理阶段;三是以屋顶绿化为代表的普遍生态治理阶段。欧美发达国家的屋顶绿化产业在最近几十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上百亿美元的大产业。眼下,中国即将进入城市环境建设的第三个阶段,这是阳台、屋顶绿化产业最初的孕育期,此时进入市场,对企业拓展业务无疑将事半功倍。在国外纷纷进入的同时,就需要有关部门尽快作出相应的措施,以利于我们提高与他们的竞争力。 理论上讲,大型园林工程企业资金雄厚,技术优势明显,信息渠道通畅,投身阳台、屋顶绿化建设当仁不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屋顶绿化对施工技术、安全生产等方面要求较高,十分牵扯企业精力,但工程量却相对较小,大企业往往认为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故多采取观望态度。相比之下,中小型园林工程企业以及大量不具备资质的“农民军”表现得相当活跃,在常规园林工程市场越来越难做的情况下,一旦捕捉到阳台、屋顶绿化的市场机遇即迅速转向,这既是大量屋顶绿化公司层出不穷的原因,也是市场混乱的根本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考虑把阳台、屋顶绿化技术各方面的改进与提高,并且要把资源整合,一家办不成,那就十家去做,最重要的是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利益的冲突。原本用的是基质培我们可以改进成水培,这样工序省了,安全系数也提高了。水培植物虽然没有基质栽培那样稳定,但只要我们设计合理,完全可以做到一年四季有新的植物可以观赏,最重要的是阳台、屋顶不会那样单调,并且可以提高生态效益。我们还可以用气雾栽培种植庞大的植物王在阳台、楼顶,不用担心它会被风吹倒,也不用担心阳台、屋顶承受不了它的重量。以国外的标准60斤/平方米,我们的重量远远不会超过,有些甚至只有几十分之一。对于我们国内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来作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
观念亟待统一
阳台、屋顶绿化自开始大规模在我国推广,就一直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屋顶绿化将大大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另一方则认为建设屋顶绿化得不偿失,并列举其生态效益欠佳,造价高等弊端。因此,各地政府要推广屋顶绿化,首当其冲是统一社会及业内对屋顶绿化的认识。换句话说,之所以目前屋顶绿化在我国推行举步维艰,与相关参与屋顶绿化的机构及个人的认识不统一密切关联。事实上,双方争论的问题焦点大多数在国际上都已有定论,并通过大量科学研究拥有了相对成熟的答案。所以我们就不必再走国外的老路,我们应该跳出他们的思想包围圈。用我们现有的新技术去战胜他们的老观念,以实现阳台、屋顶绿化的实际性与长久性。然而,用新技术并不是要增加新的成本,而是降低成本,减少工序,减少人力,实现自动化操作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