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栽培领域,山地雾耕和营养液栽培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它们以科学的种植方式,为作物生长提供精准呵护,在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方面潜力巨大。
营养液:植物生长的“定制配方”
植物生长离不开营养元素的均衡供给,而营养液便是为植物量身定制的“营养大餐”。研究营养液时,阴阳离子的平衡吸收是关键。硝酸根离子吸收时,对应的阴离子量等于钾离子与钙离子阳离子量之和,磷酸根离子吸收量约等于镁离子的量 ,硝态氮与磷、磷与镁比例大概是3 - 4:1,依据这个比例,通过作物灰分成分就能推算其他元素用量。
在栽培过程中,阶段性检测营养液配置浓度,对比剩余浓度及成分,能得出植物营养吸收量,进而确定营养成分匹配关系。要注意,营养液和化肥有本质区别。化肥纯度不足,化合物形态不同,像尿素主要是氨态氮,曾有研究生用尿素替代营养液氮源,结果番茄芽都无法长出 。从肥料平衡性看,营养液肥料元素比例比土壤栽培更科学。
氮素形态:因“植”而异的选择
氨氮和硝氮在植物生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生态类型起源的作物对它们的偏好各不相同。起源于干燥干旱环境的作物大多偏好硝态氮,而水生或湿地环境起源的植物则更倾向于氨态氮。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在山地雾耕时需增加氨态氮比例;多数作物适宜硝态氮与氨态氮比例为9:1或7:3,莲藕、菱角这类纯水生植物,二者比例可能要提升到各占50% 。香蕉生长在热带雨林气候环境,氨态氮达到50%时生长最佳;蓝莓原生于沼泽地,对氨态氮需求量也较多;水稻苗期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未激发,需增加氨态氮用量,否则会因亚硝态氮积累导致黄化,水芹菜种植同样如此。
pH值:作物生长的“酸碱平衡器”
pH值反映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平衡关系,对作物生长影响重大。很多蔬菜作物pH值超过7.0,尤其是超过7.3 - 7.5时,氢氧根离子过多呈碱性,会与铁结合形成氢氧化铁,导致缺铁性黄化。遇到缺铁黄化,首先要检测pH值,若pH值较高,可加入稀硫酸、磷酸或柠檬酸调酸,大多数作物适宜pH值范围是5.5 - 6.5。pH值过低也会导致元素缺乏,南方强酸的红壤、黄壤环境中种植作物,易出现叶尖黄化(缺钾)、沿叶脉肋骨状黄化(缺镁)以及叶脉之间斑块状黄化(缺锰)现象,所以pH值管理至关重要。
营养液浓度:精准调控的艺术
营养液浓度管理依据作物细胞液差异和根系蛋白、纤维素含量。蛋白带负电,蛋白含量越高,阴阳离子电荷吸引力越大,耐肥性和肥料吸收效率越高。同一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料需求量不同,从苗期到开花期,硝态氮、钾、钙、磷、镁等大量元素需求量变化显著,所以不同阶段需使用不同营养液配方。
目前营养液浓度常用EC值(电导率)表示,电导率越高,浓度越高,本质上离子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也可用渗透压表述肥料浓度。确定适宜营养液浓度范围,可通过测定作物生长环境土壤吸收情况,如常规土壤1:5用水稀释后测EC值作为参照,沙壤土按1:4稀释,火山灰土壤按1:7稀释 。对于药用植物,分析其野生自然环境土壤测定EC值,可拟定营养液配方和管理浓度。配方拟定后,需换算成渗透压表述值,1me相当于0.1m.mho渗透压表述值,10me相当于一个单位渗透压表述值 ,还可将当量浓度换算成PPM浓度(百万分之一,每吨水加多少克衡量)。
山地雾耕:开启农业种植新篇章
山地雾耕作为一种先进的种植方式,具有诸多优势。采用悬空方式,氧气含量基本都在10%以上,无需过多考虑氧气问题,无需额外通风或使雾更细。其电费成本很低,一亩地用水泵也就3 - 5度电,用高程差灌溉控制电磁阀,几乎可忽略不计。大规模生产通过光照强度传感器、叶片水膜、根系温度和湿度等多方面综合控制,做到专业化、精准化、标准化。
生菜在十七八度到20来度环境下发芽较好,一些种子可低温水和处理后播种,冷诱导即对种子变温处理,利于种子细胞膜渗透。使用地下水栽培,外界环境气温升高时计算机可自动切换,设定好温度值,常规作物超过32° - 35°切换,温凉型作物超过28°切换。未来数字化加上装备化,将形成农业无人化,无人机山地雾耕会成为新生产方式,一个平台可管理大面积农田。
分根雾培可在不影响基础营养液配方平衡性前提下,添加麦饭石、草木灰或堆肥发酵液等,植物能吸收小分子氨基酸、维生素和其他有机物以及13种必需元素以外的元素,提升植物品质,增加次生代谢物,满足对特殊品质风味的追求。
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山地雾耕能提升品质、实现免农药生产。采用直接配送形成销售体系,不走批发路线,可获得高利润,产业化农业实现研发、种植、销售一体化,推动农业产业迈向新高度,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