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大樱桃,又名西洋樱桃、甜樱桃,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传统土壤栽培虽能提前成熟期,但与气雾栽培相比,仍有差距。采用气雾栽培技术,大樱桃有望提前至春节上市,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本文将详细介绍大樱桃气雾栽培的关键技术。
二、种植前期准备
(一)品种与苗的选择
品种:鉴于采用人工休眠方式,可选择高休眠期品种,这类品种通常品质好、个头大。虽休眠时间长,但能满足春节上市对品质的要求。例如,一些晚熟高休眠品种,果实个头饱满,甜度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苗的规格:适宜选择嫁接口至1公分左右干径、嫁接口往上10 - 15公分处粗壮的嫁接苗。苗过细,完成营养积累转向花芽分化所需时间长;多年生苗则可能因根系老化等问题,影响移栽存活率。
(二)移栽前处理
根系修剪:移栽前,对陆地生长的大樱桃苗粗根进行重短截修剪。这一操作能刺激根部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促使新根萌发,为后续在气雾栽培环境中的生长打下基础。
催根:将修剪后的苗置于透气、水分充足的大棚苗床进行催根。大棚内温度需保持稳定,为根系生长提供适宜环境。约两周时间,可长出白色水生根。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根的生长长度,避免二次根形成,因为过多的二次根可能会消耗过多养分,影响主根与地上部分的生长。
三、种植模式与密度
(一)种植模式
采用草地果园模式,主干型整形。在整个生长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顶芽与侧芽的管理。保持顶部顶芽的顶端优势,让其不断向上生长,以保证树体的高度与整体框架。对于侧枝侧芽,当长度达到15 - 20公分时,需及时打顶。这样可以避免侧枝徒长,使养分集中供应给主干与其他重要枝条。而对于顶部枝条,在适当打顶的同时,要保留其顶端优势并进行转组换头操作。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形成类似圆柱体的树体形状,有利于通风透光与果实的均匀分布。对于生长过旺的枝条,在其处于半木质化时,可进行扭梢处理。具体操作是,以听到枝条轻微断裂声为宜,扭转一定角度,使其头向下生长。这样做既能对枝条造成一定创伤,抑制其过度生长,又能平衡树体的生长与分化,促进花芽的形成。
(二)种植密度
一亩地至少种植1000多棵,这样的高密度种植方式,旨在尽快形成叶面积系数,为高产创造条件。在实际操作中,种植槽宽设定为60公分,采用交错双行种植,株距保持在60公分左右。这种种植布局,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还能保证每棵树都能获得充足的光照与空气流通,为大樱桃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生长阶段管理
(一)营养生长阶段(3 - 7月)
3月初,当陆地温度尚未稳定在15°以上时,提前将大樱桃苗定植。此时,露天温度较低,但温室大棚内温度已相对较高,利用早春提前的优势,让树苗尽快开启生长进程。从3月初定植后至7月,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以促进枝叶生长为核心目标。通过合理密植与主干型整形的配合,快速构建叶面积系数。因为大樱桃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叶面积系数,单位面积上叶片重叠重复的次数越多,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就越丰富,越能为后续的花芽分化积累充足的养分。
(二)花芽分化阶段(7 - 9月)
7 - 9月,当叶面积系数达到一定程度,树体积累了足够的营养后,便进入花芽分化的关键时期。此时,在营养液中添加PP333(多效唑),其作用是抑制营养生长,引导树体将更多的养分用于花芽的分化与发育。在这个阶段,充足的光照是必不可少的,它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同时,适宜的温度也至关重要,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花芽分化的进程与质量。只有在良好的光照与温度条件下,才能保证花芽的良好发育,增加完全花的数量,为后续的开花结果奠定基础。
(三)休眠阶段(9 - 11月)
准备工作:进入9月,要密切关注树体的生长状态,确认花芽分化已经完成,并且树体的营养生长开始停止。此时,北方地区如宁夏等地,自然环境下已有部分低温积累,树体的营养开始回流,这是进入休眠的适宜时机。在自然环境中,9 - 10月的低温积累,能让树体感知季节变化,为休眠做好生理准备。
冷库休眠:将树体移入冷库进行休眠处理。冷库内温度需精准控制在5°左右,湿度保持在90%以上。不同的大樱桃品种,其休眠时长会有所差异,一般约1.5 - 2个月。为了进一步提升花芽的质量,可在冷库顶部安装补光灯。在低温环境下,补光灯能为叶片提供光照,促进叶片中的营养回流至花芽与叶芽。如果没有补光措施,叶片中的营养可能会被浪费,导致花芽不够饱满。在树体进库前,要设置1 - 2周的过渡期,让温度从外界的15°左右缓慢降至5°。这样可以避免温度骤变对树体造成伤害,使树体能够平稳进入休眠状态。
(四)促成栽培阶段(11月 - 次年2月)
温室管理:经过休眠阶段后,11月将树体移至温室进行促成栽培。这一阶段,需要对温室与营养液进行加温,为大樱桃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在广东地区,秋冬季通过搭建避雨棚或简易大棚,内部温度可达15 - 20°,这样的温度条件适合大樱桃的生长。避雨设施不仅能防止雨水对树体与果实的直接冲刷,减少病害发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大棚内的湿度。
花期管理:进入花期,授粉工作至关重要。可通过引入蜜蜂或雄蜂进行自然授粉,这些昆虫在花丛中穿梭,能有效传播花粉,提高授粉成功率。然而,当遇到气候不适,如湿度过高、温度过低或过高时,自然授粉可能会受到影响。此时,就需要结合化学保花保果剂来弥补气候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环割、环剥等物理措施也可辅助提高坐果率。在花期,要严格控制环境湿度在65%左右,温度保持在17 - 20°。若温度超过28°,会对花芽分化与授粉过程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坐果率降低。此外,叶面肥的合理使用也不容忽视,侧重硼、磷酸二氢钾与硼砂的喷施。硼元素对于花芽的萌发以及花粉的萌发极为重要,能有效提高授粉质量。
幼果 - 成熟期管理:在开花坐果后,树体的管理重点转向果实的发育。及时对旺长枝进行摘心处理,避免枝叶过度生长消耗过多养分,让营养能够集中供应给果实。从幼果期至膨大期,要对营养液进行合理调配,着重提高钾元素的含量。一般来说,钾元素在整个配比中的含量要比氮元素高30% - 50%。钾元素的增加,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高效运转,促进果实糖分的积累,提升果实品质。
五、病虫害防控
在大樱桃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防控是保证产量与品质的关键环节。病害防控以电功能水为主,这是一种物理杀菌方法,具有无残留、不会使病菌产生抗性的优点。每隔10 - 15天,对叶面进行喷施,能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相比之下,化学杀菌剂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导致杀菌效果逐渐降低,同时还可能在果实与环境中留下残留,影响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对于虫害,采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控。生物制剂通常来源于天然的生物提取物或有益微生物,对环境友好,能在有效控制虫害的同时,保证大樱桃的绿色健康品质。
六、其他管理要点
(一)反光处理
在种植过程中,使用铝膜进行定植具有诸多优势。铝膜不仅具有良好的反光性,能将光线反射到树体的各个部位,增加叶片的受光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还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植株。在果实成熟期,如果没有使用铝膜定植,也可通过铺设反光膜来达到促进果实着色的目的。反光膜能将地面反射的光线再次反射到果实上,使果实各个部位都能充分接受光照,从而均匀着色,提升果实的外观品质。
(二)避雨措施
大樱桃以及多数水果种植过程中,避雨措施必不可少。雨水过多可能会导致裂果现象增加,降低果实品质。同时,高湿度的环境也容易引发各种病害。为避免这些问题,可在顶部安装充气式避雨罩。这种避雨罩采用气柱材料充气制成,呈斗笠状,具有良好的接雨性,成本相对较低,且通风效果良好。与传统的避雨棚相比,充气式避雨罩不仅安装方便,还能在保证避雨效果的同时,为树体提供充足的空气流通,有利于大樱桃的生长。
(三)营养回流与休眠调控
在大樱桃的生长周期中,营养回流与休眠调控是影响花芽质量与来年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在冷库顶部安装补光灯,能在低温环境下促进叶片营养回流至花芽与叶芽。以往一些做法是通过摘叶来防止叶片中的脱落酸回流到花芽,从而避免植株进入休眠,但这种方式会导致叶片营养浪费,花芽饱满度受到影响,不完全花增多,进而影响坐果率。自然休眠虽然能使花芽发育较好,但在露天环境下,气温不稳定,低温积累难以准确控制。例如,今天温度达到5°,但明天可能又回升到15° - 20°,前期的低温积累效果就会被抵消。而冷库休眠则可以精准控制低温时长与效果,确保树体能够顺利完成休眠过程,为来年的生长做好准备。
(四)配方管理
元素用量:在大樱桃的营养液配方中,氮、钾、钙是用量较多的元素。磷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00多PPM,钾和钙的含量则保持在200PPM左右,镁的用量约为48PPM。硫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对大樱桃的生长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常作为自由度元素。这意味着在调整营养液配方时,可以根据其他元素的需求情况,灵活调整硫元素的含量,以使各种元素达到最佳的比例状态。
元素平衡:当大樱桃进入开花坐果期,树体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发生变化,此时需要调整配方,增加钙、钾的含量。在调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元素间的平衡关系,避免随意添加某种元素而破坏离子平衡,进而影响大樱桃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例如,过量添加某一种元素,可能会导致其他元素的吸收受到抑制,影响树体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营养液配制:在配制营养液时,由于硝酸钙容易产生沉淀,所以需要将钙(设为A液)与其他大量元素(B液)、微量元素(C液)分开配制。在混合时,要注意顺序与方式,先将A液缓慢加入到一定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后,再依次加入B液与C液,并不断搅拌,确保各种元素充分溶解且不发生沉淀反应。这样才能保证营养液的质量,为大樱桃的生长提供稳定、有效的养分供应。

|